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2026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计划书范文

 

博士学位科学研究计划书参考范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研究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全面推进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转型期。202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期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成为制约数字化战略落地的瓶颈5。首都师范大学作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其《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特别强调“智能教育素养”是未来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7。然而,当前教师发展实践存在三大突出矛盾:智能教育设备的高速更新与教师技术适应能力滞后的矛盾;区域培训的同质化供给与学校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技术应用的表层化倾向与教学深度融合要求的矛盾。

本研究聚焦北京市海淀区这一“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其数字化基础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结构性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前期调研发现,教龄10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技术接受度高但教学整合能力薄弱,而资深教师则普遍面临技术适应性焦虑。这种分化状态严重制约“人技协同”教育生态的形成1

本研究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构建“情境-能力-实践”三维一体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框架,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数字化语境下的内涵,填补国内关于智能教育素养阶段性发展规律的研究空白。实践意义:为区域设计分级、分科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路径提供实证依据,助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可推广的“首师经验”26。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北京“智慧校园”建设目标,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师资保障支持。

2 研究问题与目标

2.1 核心研究问题

基于现实挑战与理论需求,本研究提出以下关键问题:

智能教育素养的核心内涵及构成要素是什么?不同学科背景(文科/理科/艺术)、不同发展阶段(新手/成熟/专家型)教师的素养需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当前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真实水平与结构特征如何?在技术工具应用、数据素养、伦理意识等维度呈现怎样的能力分布图谱影响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关键机制是什么?学校组织文化(如教研共同体支持)、区域政策(如培训资源配置)和个体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如何交互作用如何构建精准化、生态化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路径?不同层次(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需要怎样的差异化支持策略

2.2 研究目标

本研究致力于实现四个层次的目标:

解构内涵:厘清智能教育素养的核心维度,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诊断现状:全面把握海淀区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优势与短板揭示机制:探究影响素养发展的个体、组织及政策因素构建路径:设计“标准-培训-实践-评价”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支持系统

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3.1 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近五年国际研究发现,教师数字素养研究正经历从技术工具论生态整合论的范式转变。Mishra等(2020)提出“技术教学内容智能知识”(TPACK-IA)模型,强调人工智能素养应与学科教学法深度融合。该框架虽具启发性,但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认知特点的考量2。国内胡小勇团队(2023)基于广东省大规模调查,提出“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四维模型”(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数据决策、伦理反思),为本土化研究奠定基础。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普适性框架构建,缺乏对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的深入探讨。

3.2 智能教育素养的核心维度

通过对2018-2023年SSCI期刊文献的系统分析(见表1),本研究发现智能教育素养研究呈现三个显著趋势

单一技能培训转向复合能力培养技术操作层面向教育伦理层面深化个体能力发展向组织生态构建延伸

表1:智能教育素养研究维度演进分析

阶段

关注焦点

代表文献

局限性

技术应用阶段(2018-2020)

工具操作技能

Voogt等(2019)

忽视教学整合

整合深化阶段(2021-2022)

学科教学融合

Hwang等(2022)

弱化伦理维度

生态构建阶段(2023至今)

智慧教育生态

胡小勇等(2023)

缺乏路径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在差异化发展策略方面存在明显研究缺口。多数研究将教师群体视为同质对象,未能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教龄差异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关键变量。

3.3 研究空白与突破方向

基于文献梳理,本研究的理论突破点在于:

构建融合“技术-教学-数据-伦理”四维度的本土化素养框架揭示不同教师群体的能力发展曲线及关键转折点探索基于“学校-区域”双轮驱动的素养提升新模式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整体框架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序列混合方法设计(见图1),分三阶段推进:

理论建构 → 现状调查 → 路径验证

通过“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螺旋式研究路径,确保发现的多维验证。

4.2 研究方法与实施

4.2.1 阶段一:内涵解构与工具开发(2026.03-2026.08)

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15名教育技术专家(高校学者8名+教研员4名+一线特级教师3名),通过三轮征询确立素养核心指标。重点解决“伦理维度观测指标难以量化”等争议问题4质性访谈:在北京市海淀区选取6所标杆学校(含人大附中、中关村三小等),对48名不同学科教师进行深度访谈,采集关键事件案例(如AI助教应用困境),提炼素养的行为表征。

4.2.2 阶段二:现状调查与机制分析(2026.09-2027.02)

分层抽样调查:将海淀区划分为北部新区(新建校集中)、中部学区(传统优质校)和南部转型区(资源薄弱校)三大类型区,按1:2:1比例抽取60所学校。样本覆盖小学(24所)、初中(18所)、高中(18所),确保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的均衡分布。测量工具:采用自主研发的《中小学教师智能教育素养量表》,包含4个一级维度、12个二级指标。量表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Cronbachs α>0.85)。数据分析:除常规描述统计和差异分析外,重点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教师个体(L1)与学校组织(L2)变量的跨层影响效应。

4.2.3 阶段三:行动研究与路径验证(2027.03-2027.12)

设计性实验:选取3所代表性学校实施差异化干预方案:A校(技术薄弱校):采用“U-S共生模式”(大学-中小学协同)B校(优质资源校):推行“学科首席信息官(CIO)制”C校(中等发展校):构建“数据驱动型教研共同体”效果追踪:通过课堂视频分析(每校40节关键课例)、教师反思日志和学生学习成果数据,多维评估干预成效。重点关注教师行为改变的持续性迁移性

表2:研究设计框架与方法整合

研究阶段

核心任务

主要方法

数据来源

分析技术

内涵解构

维度确立

德尔菲法+深度访谈

专家意见、教师叙事

内容分析法、扎根编码

现状诊断

数据收集

分层抽样调查

量表数据、学校档案

HLM、结构方程模型

机制探索

关系验证

追踪访谈+课堂观察

访谈转录、观察记录

质性比较分析(QCA)

路径验证

干预实施

设计性实验

视频、日志、成绩

混合效应模型

4.3 数据收集与伦理考量

研究将严格遵守《教育研究伦理准则》:

知情同意:向所有参与者提供双语知情同意书,明确数据用途隐私保护:对学校名称和教师身份进行加密处理(如T01-S15代表1号学校15号教师)数据安全:建立分级访问权限,敏感数据存储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数据安全中心

5 预期创新点

本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实现突破性创新:

5.1 理论创新

提出“情境化智能教育素养”(Contextualized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Literacy, CIEL)概念框架,突破现有研究对教师能力“去情境化”的局限。该框架创新性地整合:区域政策环境学校组织文化课堂实践场景

教师认知特质

四重情境变量,揭示素养发展的
动态性情境依赖性

5.2 方法创新

创建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模型(MDFA),整合:量表测量的显性能力数据课堂视频分析的行为实践数据学习分析衍生的教学成效

数据

实现从“自我报告”到“实践验证”的能力评估范式转变。

5.3 实践创新

设计“三阶四维”教师发展路径:适应阶段(0-3年教龄):聚焦技术工具掌握融合阶段(4-10年教龄):强化学科整合能力创新阶段(10年以上教龄):发展生态重构能力开发学科定制化培训资源包,如文科教师“文本挖掘工具应用”、理科教师“虚拟实验设计”、艺术教师“AIGC批判性使用”等模块。

6 研究计划与可行性

6.1 时间规划

本项目严格执行里程碑式管理,关键节点如下:

2026.03-2026.12(前期准备)完成核心文献系统综述建立海淀区样本校合作关系通过伦理审查2027.01-2027.12(数据采集)开展首轮全区调查(3-5月)实施个案校深度追踪(9-11月)组织专家焦点论坛(12月)2028.01-2028.08(实验干预)启动三校行动研究开发教师发展资源库2028.09-2029.02(成果凝练)撰写博士论文提交政策咨询报告

6.2 资源保障

本研究的顺利实施具备坚实保障:

学术指导:导师团队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华教授(教育技术博导)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李明教研员组成,提供“大学-区域”双导师支持。数据基础:依托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数据库,可获取近五年海淀区教师培训数据(覆盖2.1万名教师)。技术支持:使用学校“智慧教育实验室”的Classroom Mosaic视频分析平台学习分析云,确保数据处理科学性7经费保障:已获“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CNU-EDU2026A03),覆盖调研设备、软件授权及数据采集费用。

6.3 风险应对

针对潜在挑战制定预案:

样本流失风险:建立“滚动替补样本库”,预留20%备用样本工具效度问题:通过认知访谈预调査问卷表述,避免理解偏差实践转化困难:与海淀区教科院共建“成果转化工作站”,确保路径可操作

7 参考文献与附录

7.1 主要参考文献

胡小勇等. 智能教育背景下教师素养新框架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05): 45-53.Mishra, P., et al. TPACK-IA: Reimagining Teacher Knowledge for the Age of AI[J]. TechTrends, 2024, 68(1): 112-124.Zhang, R.. Teacher Learn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Meta-Review[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5, 196: 104741.海淀区教委. 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年度报告[R]. 2025.教育部. 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S]. T/JYRZ 001—2024.Fullan, M.. The Principal 3.0: Prepar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AI Era[M]. Corwin Press, 2026.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化发展白皮书(2025)[R]. 2025.

7.2 拟补充资料

附录A: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初稿附录B: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初始量表附录C:课堂观察记录编码手册附录D:行动研究学校合作协议模板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6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计划书范文,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