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食烹饪

厨房的秘密武器,做菜您会用“糖”吗?深度解析烹调中用糖原理!

 

甜、酸、苦、辣、咸、鲜是学厨常讲的“六味”,糖自然对应的是甜味。

咸味作为百味之王,甜味则为百味之首,甜味是仅次于咸味的主味。

甜味是大众情人,人见人爱。先天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果、蔬菜、乳类中。2008年4月30日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在北京主办的“甜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一个美国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刚出生的新生儿一接触到甜味饮料,脸上会立刻出现灿烂的笑容,说明甜味给人的是一种美好的感受,人们对甜味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

01

糖的增甜作用

甜味的来源大家很容易理解,除了大自然给予的,厨房常见的白糖、红糖、冰糖、麦芽糖、蜂蜜等,都是甜的调料品。正因为来得方便,各地厨师都烹调出不少的甜味菜肴。

甜味菜肴,在各大菜系和各地风味菜肴中,都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江苏的“琥珀莲孑”、“蜜饯捶藕”,浙江的“蜜汁大方”、“桂花鲜栗羹”,上海的“夹沙香蕉”、“杏仁豆腐”,广东的“时果西瓜盅”、“莲子鲜奶露”,四川的“玫瑰锅炸”、“八宝酿梨”,山东的“西瓜蜜冻”、“琉璃桃仁”,吉林的“拔丝地瓜”、“挂霜白果”,宁夏的“枸杞银耳”、“松仁莲子泥”……

从南到北,甜味菜肴都有市场,它的“卖”点在于独特:

原料选择独特。以植物性原料为主,尤其偏爱水果、干果、根茎类蔬菜;甜菜肴止桌可减少动物性原料比重,有利于营养平衡。

烹饪技法独特。除利用常规的煎、炒、炸等技法外,甜味菜肴还有拔丝、挂霜、琉璃、蜜汁等专用的技法。

口味独特。口味统一在甜味或甜香味的基础上,对调节宴席口味具有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把“糖”定位为做甜味菜肴用的?不!糖在烹调中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也许下面这些用途才是大家最想了解的!

02

糖的提鲜作用

鲜味是我们在“六味”中最晚认识的。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博士成功从昆布中提取出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我们才开始有了鲜的概念,之后人们又从鱼和肉的鲜味中发现了肌苷酸、从干香菇中发现了鸟苷酸、从贝类中发现琥珀酸,至此,总算对鲜味有了整体的认识。

在此之前,广东人也说不清楚“鲜”为何味,所以当时能品尝到食味的范围就很窄,即便今天的餐饮市场上,面对众多美味佳肴,能懂鲜的食客也不多见。比如广东人端上一锅“靓”汤,加了几勺盐,轻试一口,马上会来一句:“可以,够甜啦!”,明明放的是盐,为什么变甜了?广东人对美食评价很少有香、辣之类的,他们常用的词就是“甜”!

传统中,甜往往是糖的功劳,但一道没有放糖的菜,广东人为什么说它“甜”呢?以致于全国人民印象中,粤菜就是甜!

但是,他们所谓的“甜”,是不能单纯从字面去理解的,实际上他们所表达的就是“六味”中的最后一味——鲜!

在广西壮语地区,同样没有“鲜”的概念,甚至没有这个词。记得早年在壮族农户家吃饭时,吃土鸡、土鸭时他们说“甜”,吃野生河鱼时也说“甜”,我硬是没吃出甜味来,本来就是蘸着盐水吃的!现在悟出来了,他们说的“甜”,其实也是表达“鲜”的意思。

现实中,大家会发现,适量的糖,微甜的口味,和鲜味很相近;而恰好我们的味蕾对鲜味的的分辨率并不高,所以我们会“错误”的认为,微甜就是鲜。

因此,广东人对鲜味追求也是从用糖开始的。

广东人用糖提鲜的精髓是“适量”,“放糖不现甜”,“用以提鲜却不觉其甜”,放一点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绝不能吃出甜味来。!

实际上,广东人做菜并不一定用到糖,而是尽可能借助食材的天然甜味,比如果蔬中的罗卜、胡罗卜、洋葱、番茄、黄豆、玉米、甘蔗等,香料中肉桂、八角、陈皮、玉竹、甘草、罗汉果等甜香。

千万不要说粤菜放糖多,他们会跟你急!到是粤菜盐放得偏淡,重口味的加点盐,甜度就平衡了。

在味精出来前,各大菜系都有用糖提鲜的习惯:

“川厨一勺糖”,川菜师傅炒菜都要放勺糖,糖用于提鲜,有点像味精的意思,每道川菜都会用到糖来提鲜!

上海人做红烧肉,加冰糖的初衷是为了吃起来更有滋味一些,其实也是为了提鲜!

天津特色菜——熬小鱼,小火慢熬加白糖提鲜,您知道吗?

东北铁锅炖鱼虽然是酱香,也要放少许糖提鲜,在黑龙江拌凉菜更是要放糖提鲜的,毫不夸张的说,糖是东北凉菜的灵魂!

总结起来,用糖提鲜是有以下理论支持的:

1、甜味和鲜味有共同味觉受体,少量甜味能模仿鲜味;

2、适当的蔗糖浓度增加挥发性香气的释放,而嗅觉影响味觉;

3、甜味抑制咸味感知,释放感知空间;

4、甜味平衡菜品的风味,在烹饪或食用阶段加入糖,使菜品表现为“更好吃”,表达为“更鲜”;

5、烹饪时加糖促进美拉德反应,产生鲜味物质。

03

糖的去腥作用

淮阳菜师傅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压异味,使菜味道浓郁,更适合大众食用,比如炒肥肠一般都是糖醋味,习称小糖醋味,在烹饪时意在用糖和醋平和去腥增香;在烧带鱼、黄鱼、青鱼时,加糖较多,用来掩盖腥味、河泥味;在烧制兔、鹅、羊肉、牛肉等腥味较重的原料时,加入少量的糖,糖可以去腥臊味。

粤菜师傅也有用糖去异味的习惯,比如在炖煮牛羊肉时,常常会搭配罗卜、马蹄、甘蔗等偏甜食材,目的是去除牛羊肉的腥膻味,还可以提鲜。

淮扬菜、粤菜师傅给糖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应该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糖可以去腥的原理是,由于其化学性质和对味觉的影响所决定的。腥味通常是由食材中的氨基酸分解产生的。糖中的糖分子能够与氨基酸分子合,形成新的化合物,从而中和或掩盖腥味。而且糖分解后的醛基与肉类中的氨化物结合,对除去鱼虾中的腥味有一定作用。

04

糖的解腻作用

甜面酱在古代叫做麦酱,后来又称甜酱或面酱。相比各种黄豆做的酱,之所以叫“甜面酱”,它的确是用面粉(小麦粉)做成的,面蒸熟后,通过晾晒和发酵,制成咸甜口味酱。其中的“咸”,是加入了盐,主要是为了防止变质;而“甜”,却不是加入了糖,而是在酱的发酵过程中,一部分淀粉转变成了糖;酱的“鲜”来自氨基酸,是由面粉里的蛋白质发酵后转化而成的。

北方菜中不是不用糖,而是把甜面酱作为甜味酱料,为咸鲜口味的北方菜增色不少。比如各种肥而不腻的酱肉,无不出自其手。

甜面酱的甜和鸭肉的肥融为一体,讲究点的烤鸭店,都会把甜面酱再加入糖等调料,上屉蒸半小时后,再佐食烤鸭。酱的甜咸醇厚配合了烤鸭的肥腻酥脆,成就了这道帝都名菜。

粤菜中脆皮烤乳猪、脆皮烧肉,也会直接蘸着白糖吃,爽脆解腻;广东烧鹅与冰梅酱更是绝配,冰梅酱的酸甜与烧鹅的肥美,想起来都让人垂涎欲滴!

广西宴席上的压轴菜,五花肉做成的酸甜扣肉,酸甜软烂不油腻,满足了男、女、老、少大块吃肉的奢望!

与广西酸甜扣肉异曲同工的,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四川甜烧白,夹沙肉甜而不腻,红糖糯米饭香甜软糯。

浙江经典名菜——无锡排骨,虽说其甜,却甜而不腻,酥软香甜、咸甜调和、肉美汁鲜。

甜而不腻,说明了解腻的真谛!

05

糖的和味作用

糖的甜味在调味中有特殊的调和滋味的作用:

糖的甜味会降低盐的咸味。有研究证明,在1%~2%浓度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完全抵消咸味。所以,在过咸的菜肴中,加入一撮或一滴甜味,咸度瞬间缓解,糖是平衡咸度的一种利器。而且由于舌面味蕾对于咸味和甜味的感知速度不一样,菜肴中适量加糖(不一定要吃出甜味),会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富有层次感,增加咸味的鲜醇,促进各种味道综合,形成柔美的口感等…

糖的甜味可以缓和辣味的刺激感,辣味菜肴稍微加入一些糖,辣味就能被掩盖一部分,而且后味回甘,给人独特的美味体验,这种做法在拌凉菜时经常用到。辣椒的缺点是燥,做油泼辣子的时候,在辣椒面里加点白糖,出来的成品吃起来就不会那么燥热。

酸作为一种较“尖锐”的味道,与甜味调和时,会产生消杀作用,所以人们做西红柿炒鸡蛋时,常加一点糖来中和西红柿的酸味,来平衡本身不够甜的酸番茄。由于味精在PH过高或过低的食品中会失去作用,酸性菜肴中,不宜加入味精,通常用糖来提味。

糖能中和苦涩味。许多蔬菜本身带有独特的味道,例如苦瓜苦味重,只要加少量糖,苦瓜苦味就会降低,糖的味道也不会突出;菠菜带有涩味,只要在汆烫菠菜时,加入一小撮的砂糖,不但能去除涩味,颜色也会变得更鲜艳!

复制酱油的制作更是深得用糖的其中奥妙,因为用了黄糖炒色后加香料熬制这种复制酱油,才咸鲜回甜,味道浓厚,香味浓郁,色泽棕红。与红油辣椒配合使用,既减缓了辣味的刺激又巴味,使味道醇和可口,蒜泥白肉、红油水饺、成都凉面、山城甜水面等名小吃,正是得此相助,而脍炙人口。

在烹调中也有不直接用糖来调味的,如在卤水中加入适量的甘草、罗汉果、陈皮、玉竹等甜香料,也能达到回味微甜的效果;或者像粤菜大厨,用带甜味的食材,比如蜜枣、椰子、红枣、无花果、雪梨、菠萝等,以“配菜”或“配料”的形式参与调味。这种比直接用糖来调味,味道更加自然柔和。

总之,糖是大厨们的的秘密武器。听过一位大厨讲的故事,过去师傅发现徒弟的菜咸了、太辣了、太酸了、不鲜美了,往往会找一个借口支开徒弟,然后偷偷加一种白色调料,瞬间解决问题,徒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调料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糖。

06

糖的融合作用

中餐推崇复合味,多元味道的调和才是中华饮食的核心要领。传统烹饪中,通过各种调味品的融合,创造了多种独特的复合味型,但从冷盘到热炒,到卤、到烧、到炖,糖都不动声色地隐匿期间。因此,糖是调制复合味的的一种重要调味料。

比如酸甜或者糖醋这一味型,横跨了各大菜系,每一菜系、每一地域,都有一种甚至多种酸甜或糖醋菜品。糖在其中起到了主导地位。

纵横四海的红烧菜品,其艳丽的“外衣”,就是糖的焦化反应给予的无私奉献;焦糖化与美拉德反应所营造的红烧菜特色风味,也是拜糖所赐!

川菜24个味型中有15个跟糖有关,如鱼香、咸鲜、家常、怪味、荔枝等等,可能你们想不到的是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海椒、花椒等典型川调的味型使用占比,甜味在传统川菜的地位可见一斑!

07

糖的“美颜”作用

好的菜肴必须是“色香味形”俱全,色泽艳丽的菜肴,可以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增。美化菜肴的色彩是糖的另一大功劳,用糖美化菜肴一般有三种技法:

炒糖色焖烧上色。一般用在荤菜的烹饪中,如红烧排骨、红烧鸡腿、黄焖鸡等,先在锅中热油,加少量白糖或者冰糖用小火慢炒,炒至白糖或者冰糖融化,变成焦糖色时,再加入排骨或者鸡肉进行翻炒,这样糖色挂在肉菜上,让肉看上去红润有光泽,尝起来非常鲜嫩,可谓色香味俱全。

抹色过油上色。一般扣肉、夹沙肉、红烧猪蹄、红焖猪肘等用此方法上色。在煮至微熟的食材表皮上,用麦芽糖或蜂蜜稀释后,均匀涂抹上,放入6,7成热的油锅中浸炸上色,上色后的菜肴不仅色泽美观而且滋润香醇。

抹色烤制上色。为使烤制菜肴有诱人色彩光泽,需将麦芽糖或蜂蜜加以稀释后,均匀地抹在食材表皮上,再利用碳火或电炉的辐射热,使菜肴成菜后油润红亮,皮酥化渣,叉烧、烤鸡、烤鸭、烤乳猪都是如此制作的。

08

糖的发酵作用。

在面点的发酵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糖,可加快发酵速度。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难免家里会做一些面食,比如蒸包子蒸馒头,除了要用到酵母以外,我们还可以多放一点白糖,因为白糖不仅可以增加香甜的口感,它还能促进发酵的速度。

促进泡菜发酵。很多人做泡菜除了加食盐,还会加入适量白糖或者冰糖,这是因为,泡菜的发酵需要大量乳酸菌繁殖,糖就是乳酸菌的食物,往泡菜中加糖可以促进乳酸菌的繁殖,加快泡菜变酸的速度,并且可以让泡菜保存更久。

09

糖的防腐作用。

高浓度的糖液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菜肴的保质期。具有防腐的作用。煮熟切成丁的肥猪肉,加入大量的白糖,则久存不变质;用于腌肉,在腌肉时加入适量白糖可改善成品滋味,并可防止肉品褪色,防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有防腐作用。

糖用来腌渍一些原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渍”。它可使被腌渍的原料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一般常用于某些水果、蔬菜的腌渍。糖在腌渍过程中本身对微生物并无毒害作用,但它能减少微生物生长活动所利用的自由水分,并借助渗透的作用导致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从而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目的。用糖腌渍原料时,既可直接撒在原料的表面,也可先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后再加入原料腌渍。

通常糖的浓度达到60%以上,才能让食物在室温下长期保存。例如果酱、果脯、蜜饯、蜂蜜和糖桂花等,都是靠大量糖来保存的。

糖的使用技巧:

1、糖的分子最大,盐的分子很小,渗透力更强,食物要想入味,要首先加糖。若先放盐,糖分子就不容易进去,所以糖要最先加,之后才开始放盐和其他调味料。切记!糖和盐的顺序不可颠倒。

2、糖和盐一样具有渗透压,糖加入的时机不同,会影响食材软硬度。想要把食材煮得软烂,糖就要在食材煮软以后才下;想要把食材煮得硬一点,则得先下糖。同理,不想让食材泡得太软,就要浸在高糖水中;想要食材软一点,可以泡在低糖水里。

3、加甜不一定加糖。在甜味菜肴里加点盐,可以提升人们对甜味的感知;添加自带有甜味的食材,如椰子汁、牛奶或奶油等奶制品;使用能让你想起甜食的香料,如香草、肉桂,让味蕾误以为它更甜。

4、在香料家族中,一些香料是可以定位为甜味剂使用的,在这里着重介绍甘草和罗汉果。罗汉果的甜度是蔗糖的120到560倍之间,那么甘草和蔗糖的比又是多少呢?其实甘草的甜度也比蔗糖高很多,差不多是蔗糖的50倍。罗汉果搭配甘草,完全可以替代糖的作用,而且用他们来替代蔗糖,烹饪时不会产生渗透压。这也是说,食材中的水,不会因为浓度差而导致失水,继而可以提高保水效率,让食材显得嫩滑软糯。当然,自然柔和的甜味是我们喜欢的。可惜甘草用量大了会有苦味,罗汉果代糖效果更好,但价格可比甘草贵了好多好多。大家可依据烹饪菜肴的需要酌情选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厨房的秘密武器,做菜您会用“糖”吗?深度解析烹调中用糖原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