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位于南京佛手湖畔的四方当代美术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展览项目——“山中美术馆”,这个名称瞬间就让艺大叔感受到一阵清风拂面,诸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类的诗句零零散散的蹦跶出来。事实上,这是四方当代美术馆长期项目“地形学”第二回,继第一回“麒麟铺”后,这一次,受邀请的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美术馆所在的山区的自然、历史、现实及艺术空间自身,并将此作为这20种艺术实践的起点。从展厅延伸到湖区、荒野、遗址及山林间,从完全迥异的物理或精神空间出发,展示他们每个人对于这座山中美术馆的不同认知。
是不是好奇的脚底采风,恨不得现在就跑过去?别急,先随着艺大叔一起看看这个“山中美术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吧!
四方园区周边区位图
除了原本的室内展厅,本次的展览区域扩大到美术馆所在山区——整个老山山脉,为此,四方美术馆以特别委托制作的方式,邀请20多位华人艺术家参与到这一涵盖“白盒子”内外的展览中。
听起来有点像大地艺术?
不过,却不仅仅是大地艺术哦!
一起来看看吧!
李维伊《山中舆图计划》
首先就是艺术家李维伊提供的一张《山中舆图计划》,这张老山地区的卫星图有所有参与“山中美术馆”艺术项目的位置,而且任何人都可在此基础上改动或重新描绘,也可分享自己描绘的地图给朋友。任何对原有地图的改动都会被更新保存,参与者可据前人对地图的修改制定自己的游历计划,也可捣毁他人的描绘结果。这是一项从众式的舆图计划,试图通过聚众的力量去追随世界的流动。
接下来这个作品则源于发生在南京市浦口区老山龙洞之上的一桩真人真事:五人于五一劳动节假期到龙洞游览,在洞口自拍后围坐在岩石上野餐。穿着粉红上衣的大姐把一罐核桃露喝光后,反手就把铝罐抛出,空罐与洞底触碰出“当”一声清脆的回响,洞外游人都能清楚听见。站在她面前穿吊带裤、头发染金的少女刚好也喝完一罐核桃露,她看了铝罐一眼,然后把罐抛出,越过同伴的头顶,飞入洞中,等待龙洞发出“当”一声的回响。
白双全、胡敏仪、严瑞芳《金核桃四重奏》,图像、物件、声音、学生及公众参与
“龙洞上的午餐”就是跟据这桩事,把事件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制作成征文比赛内容,邀请了浦口区一中学初二学班参与创作;这次称为“金核桃征文比赛”的得奖文章,将会制作成告示牌立于龙洞外,并获得由郑国谷为同期展览制作之金核桃奖座。
从“龙洞上的午餐”引发,L sub 在龙洞进行深入公益考察,收集洞中的空罐子,却意外地产生了艺术与游人的想象——学生们参与“金核桃公益日”,收集龙洞的垃圾后可获赠核桃露;喝完后每人把空罐放在洞底钟乳滴下的地方,合奏“龙洞音乐会”。得奖文章之告示牌亦会于当日由该区官员主持奠基。
胡昀《二零一六年六月五日》,装置
索伏洛尼亚是由两个半边城市构成的城市。在一边,有驼峰般陡峭山壁间的巨大过山车,装有链条轮辐的旋转木马,有旋转舱的摩天轮,蹲伏的摩托骑士的死亡飞跃,两个半边城,一个是永久固定的,另一个则是临时的,时限一到,就会拔钉子,拆架子,被卸开,运走,移植到另一个半边城市的空地上。
——轻盈的城市之四
郝量《龚半千四百一七》,影印版书籍
《龚半千四百一七》是一件影印的画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件作品的有趣之处是“半真半假”。画册中部分是艺术家郝量所绘,部分是龚贤之作。这件作品源于艺术家郝量得到了一本龚贤的金陵风景民国影印画册,龚贤的画风清透自然,令郝量每日翻阅,爱不释手。有一天艺术家突发奇想,到城内外寻找龚贤当年所绘实景,以抒怀古意。
金陵龚贤,字半千,明末清初人,经朝代更迭,历人事悲欢聚散,仍修出独辟画风,数百年不衰,日观益新,启发后学。今得一半千金陵风景书册,民国影印,清透自然,每日翻阅,爱不释手。忽一日,偶发异想,于城内外寻其所绘实景,可睹物思人,以抒怀古意。数日奔走,携书册一一对照,却发显奇闻。半千先生何以超然于四百年变迁,于清凉山至老山,踏足长江南北?真是奇哉怪哉!
陆平原《逃跑的故事》,文本
作品讲述了一则发生在山中的悬疑故事,故事中的罪犯逃亡销匿于山里。和罪犯逃跑的故事情节一样,这个故事本身也“逃跑”了。“故事”系列已在国内外广泛展出。这些故事正如聊斋志异中的玄怪文字那样,在荒诞怪异的外壳下,隐藏着对艺术体制的含沙影射,颇有“知者得其味”的色彩。
美术馆中呈现的是故事的开端,两个完 全不同的结局则分别藏匿于深山的某处。所以“逃跑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的名字,也是对故事本身动态的一种描绘。如同现实,所有的答案都来自不可测的偶遇。
艺术家张如怡则通过水泥、钢筋、木门、铁门构成了一重重“门”,呈现出对现实生活中情感瞬间的捕捉,并隐藏封存于物质的内部。这些“物”离我们极近以至被人忽略,起伏于城市边缘的山脉则极远以至让人惦记。但无论山或是城,若没有人的参与,就都是一样没有故事的“物”。作品有三件,包括“打开或关上”、“重叠”、“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三件创作。
张如怡《重叠》
张如怡《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
张如怡《打开或关上》
这些“物”离我们极近以至被人忽略,起伏于城市边缘的山脉则极远以至让 人惦记。但无论山或是城,若没有人的参与,就都是一样没有故事的“物”。
梁玥《山中的美术馆》,多屏影像
艺术家梁玥的作品和展览同名是因为她在这里考察地形时就很清晰地收到了一些奇妙的物的讯号,静静地带着诙谐、丰富而多变、不言不语却很热闹。她想给这些讯号写个真放进美术馆,尤其是山中的美术馆。
梁玥《山中的美术馆》,多屏影像
此地的种种物象同生共长,在各种枝枝叉叉间跳跃着,一切都仿佛是从山里长出来的,在人们周围轻盈而有趣地散发着它们特别本地的频率……
郑波《稊地》,野草、土、昆虫、微生物
郑波将正遭受城市化洗礼的山间野草移栽至美术馆屋顶,最终让此区域成为数十种野草的永久栖息地,以纪念 这段开发/消逝的历史。移植的植物包括:雪见草、小飞蓬、 商陆、车前草、黄蒿、益母草、菊花脑、泽漆、辣蓼、藜、 小蓟、泥胡菜、苣荬菜、阔叶麦冬、兔儿伞、鸢尾、波斯菊、 细叶芒草、黑麦草、蛇床及苦蒿等。作品亦将自然力量引入美术馆,拓宽机构的边界。
赵要《宇宙黑在旋转》,装置 金属漆、铝板、太阳能双轴跟踪器、金属支架,尺寸可变
艺术家赵要将一块覆盖了“宇宙黑”的黑色方块被安放在全自动的双轴太阳能跟踪器上面。从此它将仰望苍穹永远追随着太阳运动。宇宙黑是奔驰汽车的191#颜色。
接下来这个作品让艺大叔着实大开眼界!!一只鸡,被带上飞行器,然后在山间“起飞”了!!升入半空,然后环绕苔藓丛生的洞内壁飞行,仿佛近距离游览洞内景物,终时消失在洞的深暗处。
胡晓媛《你来的太早,你来的太迟》,单频录像,07‘55’’
艺术家胡晓媛认为,人为介入的自然与自然、进化与退化、进步与消耗,都在此化为一种暧昧关系。
而在影像中,艺术家用严肃、平静、优美的镜头语言去记述一个满是异象感和矛盾的行径。又如作品题目“你来的太早,你来的太迟”所指:虽然该来的总会来,但又总是那么不合时宜。
于吉《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行为、装置,树、铁丝、松香、树脂
艺术家于吉近阶段的创作由雕塑出发,关注自然介质、地景与劳作,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田野考察及在地项目实践。
在户外作品“练习曲-慢板 乐章III”中,艺术家把工作现场挪至户外高空、光天化日下,虫鸣鸟叫,高强度工作正在一天天透支创作者的体力,这是一个独立的内观过程。
会玩光的艺术家总是有分令人信赖的童真,谢帆就是如此。
谢帆《景》,绢上油画,15x15x510cm
在一个固定位置上观察对象,他以像素为单位进行翻译。每一块无意义的单色平涂堆砌起远处的画面,绢特殊的透明性则还原出真实的光谱。这是一次最准确的写生、没有绘画性的绘画行为,也是一次对光的崇拜。
在《天无草帽大》中,艺术家唐狄鑫考察了美术馆周边环境,发现它与城市中的美术馆相比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它是自然和人造的结合体,所以第一反应即自己开辟一条连接这些人为和原始的自然生态的路径。路的选择本有无数,他则偏向于自我的记忆点,如动物尸体、奇怪的树等,可称为自我心理上的路书。
唐狄鑫《天无草帽大》,行为,声音
此外,做音乐的朋友(文隽、汤庭、徐盛)录了一些声音,加以艺术家臆想的歌词,创作成一首歌曲,和观众分享一段旅程和音乐,也可说是幻觉。
郑国谷《金光采矿区》,装置
郑国谷用金色的光芒把一个废弃采矿区的意识场拉宽,来展现一个艺术家在大自然中心想事成的能力。通过重新修复一个金色能量场,试图与另一个金光闪烁的混沌世界接轨、并重合。
王卫《山中自然史4》,装置,玻璃马赛克
艺术家王卫依南京老山废弃矿山所形成的整体山形走势,在其中荒诞性的“植入”一块来自广东东莞马赛克建筑外墙的“直角”与“平面”。作品创作方式上的“托”或“衬”,即借已有的情势去揭示、发展、重构另一种超越现实的“现实”。
接下来这个也很有看透,是一幅巨大的“岩上墨水绘画”!
在《山灵之主》中,艺术家陈翊朗选择在老山中的废弃矿坑内作画,以渲泄自己恐惧。
陈翊朗《山灵之主》,岩上墨水绘画
残积的污水、被遗忘的垃圾、颓丧的山岩,显露出人对自然的干涉。与之并存的则是大自然的无限生命力,草木嚣张、虫鸟喧鸣。山主既是人类对自然敬畏的象征,亦是人与山的连结。艺术家将自己置于这个自然与人工交汇、又无法预控的场地中,用岩画渲泄不安,对山作出进一步的干涉与沟通。
此外,艺术家们也在山间白马村的一废弃民居中开展项目。
许力炜《白马村壁画笺注》,壁画
许力炜以传统文人作笺注的方式对主室原有的三幅壁画进行考据、批注、阐释、题咏,谈及装裱、景物、画技、图像及过程中的游离联想。
薛问问《虫洞》,装置
薛问问在留有一幅壁画和生活余物的左侧室内以盘踞整个空间的扁平镜面条带模拟一道通向破碎虚空的裂缝,名为“虫洞”。右侧室内,许力炜于四壁绘制翠竹并在竹间作跋题诗,薛问问则以制作“虫洞”所剩玻璃和原有砖石、管材在地面中央制作了枯山水般的岛屿景观。
爱玩光的艺术家谢帆从吃饭这一日常行为入手,了解、遵循寺院的规则并与其互动,以思索生活和信仰的关系。
谢帆《斋饭》,行为,米饭,茶,梅肉,小菜,苦瓜
斋饭中的禁忌是承袭时代而被神化为不可言说的规矩,但还原到生活日常中更像是日积月累下的关于实用而不必言说的道理。
开引所(KAIYINSTITUTE),2014年成立于上海,是一个专注营造家具、器皿及其环境素材与空间氛围的多人创作组合。
开引所
同时作为家具设计师的艺术家,将家具理解为会在稳定空间中从物理及心理层面,支持并容纳人们的行动与静息。此类体验中最精敏者,可在二维的中国古画里感触不少。古人的室外陈设思维凝练了家具作为身体与所处空间之媒介这一本质。于是她选择了兜率寺这个环绕经典光晕又不困于制式的寺庙建筑群,穿插了为此时此地设置的“家具”,同时提供一场公共事件——布施酸梅汤(来源于兜率寺外墙标志性的赭红色和佛教“慈悲喜舍”的实践诉求),试图演绎彼时人、物、境三者间曼妙的关系。
《暗物质》则是艺术家刘韡的户外装置作品,位于在四方当代美术馆的背后。刘韡在山区中因地制宜建构有着环境艺术及大地艺术特性的干预性装置作品“暗物质”,以三组绿色的支架支撑,以铁皮为主要质料,在模拟巨大商业广告行为的极端展示特性的同时,直接关注社会现实、自然现实以及作为某种虚幻、突兀外来者的艺术实践之间的特殊而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以此探索艺术实践进行现实干预的可能性。
刘韡《暗物质》
总而言之,在这个展览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对被传统艺术体制保护的艺术边界线外的实践区域进行了扩展并提出质疑,并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参与创作、策展与批评,并由此开展户外(自然)的创作方式。这让艺术家们暂时从高速艺术生产的模式中抽身,试着慢下来,沉浸在这一过程中,而不只为完成作品的短暂一瞬。
六朝古都,佛手湖畔,灵山秀水,还有更多作品,去“山中美术馆”来一场和自然的全新艺术对话吧!
展览名称:山中美术馆
展览地点:四方当代美术馆(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号)
参展艺术家:陈翊朗、管钧、郝量、胡晓媛、胡昀、KAIYINSTITUTE、L Sub、梁玥、刘韡、李维伊、陆平原、唐狄鑫、王卫、谢帆、许力炜、于吉、张如怡、赵要、郑波、郑国谷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六朝古都的灵山秀水间,创造一座山中美术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