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古文言文

古文观止8、《曹刿论战》阅读与赏析

 

一、文章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长勺之战齐鲁位置图

公元前684年春秋时期地图

长勺之战形势图

长勺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长勺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2、故事背景:“长勺之战”的几个原因

①原因之一:鲁桓公之死。

鲁桓公(鲁庄公的父亲,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死背后则是牵扯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齐襄公与同母异父的妹妹文姜,兄妹乱伦的丑闻(前面文章说到过)。

鲁桓公三年(前709年),鲁桓公娶齐襄公妹妹文姜为夫人。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文姜生公子同(后世继位为鲁庄公)。

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齐襄公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怒斥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此事。四月,齐襄公灌醉鲁桓公,派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车,鲁桓公死于车上。事后迫于鲁国压力,齐襄公又杀死公子彭生。

齐鲁之间的“绿帽子事件”,天下诸侯闻之,沦为笑柄。为齐鲁长勺之战,埋下了诱因之一。

②另一个原因:得从齐国僖公去世后齐国动乱说起。

齐僖公(前731年-前698年在位)公元前698年去世,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同父异母哥哥齐襄公继位(前697年-前686年在位),齐襄公昏庸残暴、压迫百姓,还与同母异父的妹妹文姜兄妹乱伦。管仲、鲍叔牙知道他不会有好下场,两人商量决定出走齐国。管仲带着公子纠到鲁国避难,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去了莒(jǔ)国。

果然,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其父与齐僖公是兄弟,与齐襄公、公子纠、齐桓公是堂兄弟)杀死。

悲剧的是,公元前685年春,齐国再次发生内乱,公孙无知也被杀死,齐国国君位置空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着回国夺取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前 693年-前662年在位。庄公父亲鲁桓公,庄公其母是齐僖公女儿文姜,就是春秋有名的与哥哥通奸的大美女文姜。所以齐僖公是鲁庄公外公;齐襄公是鲁庄公大舅;公子纠是鲁庄公二舅;齐桓公小白是鲁庄公三舅。说白了是一家子内部搞事情啊)决定亲率三百辆兵车,护送公子纠(鲁庄公二舅)回国。管仲带三十辆兵车到半路上去拦截小白。管仲看小白端坐在车上,趁其不备,搭弓向小白射去一支冷箭。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就和鲁庄公陪着公子纠慢悠悠地向齐国进发。其实管仲只射到了小白的带钩,小白乘势咬破舌尖倒下装死。鲍叔牙立即陪小白抄小道抢先回到齐都临淄。小白被立为国君,就是齐桓公(前 685年-前643年在位)。由于支持的两位公子结局不同,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

③长勺之战的罪魁祸首,是鲁庄公。

公元前685年,齐国内乱,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从而掌控齐国,仗着鲁国强大的国力,再度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被俘。这就是齐鲁“乾时之战”。

乾时之战不久(公元前684年),齐大夫鲍叔牙率军驱除鲁军至鲁国边境,当时齐国,驱除入侵的敌人,正当防卫的表现。

鲁庄公却为了给自己的三舅(齐桓公)谢罪,逼死自己的二舅公子纠(鲁庄公的这种不仁不义行为,长勺之战还算哪门子正义之战?),软禁管仲,并且将管仲移交齐国。齐恒公重用管仲,并且于公元前684年再次出兵攻打鲁国,就是本篇文章的“长勺之战”。

故事发生在今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杓山地区,长勺氏的封地长勺。长勺之战,根本不是什么正义的战争,按照莱芜话说,充其量,就是外甥揍了舅罢了。

长勺之战

3、关于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的观点是错误的。

自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46年开始),鲁国为周公封地,因辅助年幼周天子而派长子伯禽(鲁国第一任国君)到封地鲁国。一直到鲁桓公在位时期(前711年-前694年在位),前后约350年间,历史的真相是:鲁强齐弱。

因为鲁国作为周公封地,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藩属国,背后一直有周天子撑腰,封地比较广大。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鲁国分封到的土地,是汶泗之间肥沃的良田,所以鲁国在西周诸侯国中是以封地广、地位高、国力强而存在的。鲁国作为强国,它是不用修长城的,因为没人敢欺负它。

反观齐国,在为统一山东半岛之前,一直是小国。姜太公开国的时候,齐国的国土,方圆不足百里。齐国分封到的土地,在今天山东省的北部地区(滨州市、东营市、寿光市、潍坊市、昌邑市等地),大部分地方都是盐碱地。鲁强齐弱,齐国才修长城以自卫,这也是,为什么横跨山东省的长城,叫齐长城,而不叫鲁长城的原因。

二、文章内容、译注及其他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1、导读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著著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左氏推论始末,复备参差错综之观。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点评

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它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当时齐是强国,鲁是弱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本文略于对战斗情景的描述,而详于对战争胜败因素的分析,通过肉食者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肯定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后发制人”的指挥艺术,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岳麓书社 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导读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了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过程。文章以传神的笔墨记载了曹刿自荐与破敌的经过,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普通百姓关心国事、主动参政议政的可贵精神。曹刿与国君的对话,他在战场上的镇静沉着,都写得细致精彩。文章剪裁得当,文字简练。成语“一鼓作气”即源于此。

——浙江教育出版社 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导读

2、文章内容、译注

原文:

(十年春,)①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②。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④。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⑤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⑥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⑦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派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这种国家大事)自有位高权重之人谋划,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位高权重之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请问)您凭借什么(与齐国)作战呢?”庄公说:“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众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以此取得神灵的信任。”曹刿回答说:“这些事小诚心,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不会因此而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彻底查清,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去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才是为百姓尽心做事,可以(凭借这一点)与齐国一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注释:

曹刿(guì):《史记》一说曹沫(存疑),春秋时鲁国人,军事谋士。“十年春”三字原缺,据《春秋经传集解》补。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②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攻打。: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公:指鲁庄公。③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厚俸禄的人;位高权重之人。:谋议,谋划。(jiàn):参与。④:鄙陋,鄙薄。目光短浅。:于是,就。⑤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用,凭借,靠。:安身立命的意思。:不。:独自专有,独享。:遍及,普遍。⑥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增加,夸大,虚报。(fú):使人信服。: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⑦:(诉讼)案件。:实际情况。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从:随行,跟从。

原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①。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②。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④,曰:“可矣。”遂逐齐师⑤。

既克⑥,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⑦。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⑧,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两军刚一相遇,)庄公就准备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我们)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下令驾战车追击齐军。曹刿说:“(现在)还不行。”(说完)他跳下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齐军溃败)。

打了胜仗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兵的)勇气。第一次击鼓,士兵们振作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差不多就耗尽了。敌人的勇气消耗殆尽而我军的勇气正旺,因此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琢磨的,怕他们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据此推断齐军已溃不成军)所以才可以追击他们。”

注释:

①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②败绩:军队溃败。:驱车追赶。③(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④: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⑤遂:于是,就。逐:追赶,这里指追击。⑥:战胜。⑦(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⑧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3、延展阅读:曹刿其人、长勺之战的影响及后续故事

曹刿是一介平民,怎么能轻易见到君王呢?在这里不得不提周朝的一个制度,西周的“城”往往有两层城墙,内者曰“城”,外者曰“郭”。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七里之内的面积,当时被称为“国”。城郭之外的广大乡土地区,则被称为“野”。住在城里的,称为“国人”;住在乡野村落的人,则被称为“野人”。

“野人”不能参与国家事务,也不能当兵,只能供应粮草。“国人”可以可以参军打仗,也可以参与议论国事,而曹刿正是“国人”。所以他是有资格见到国君议论国事。

曹刿长勺之战出奇招,取得了胜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曹刿参与的这一次长勺之战之前,打仗是不能用这样的“奇谋”的,因为:

曹刿的战术违背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和规则,战前要先发出战书,通知对方战事的原因、时间和地点;战时要按照约定的阵型摆开,等待对方到齐;战斗要在双方同时击鼓的信号下开始,不能搞偷袭或暗算;战后要按照胜负的结果,进行和解或赔偿,不能追杀逃散的敌人,也不能掠夺无辜的百姓。说到底,当时打仗就是当面锣对面鼓的正面硬刚。“兵者,诡道也!”这个传承千年的兵法精髓在春秋时期几乎不存在,“长勺之战”是战争的一个分水岭,之后,伴随着整个东周的礼崩乐坏,战争开始慢慢的不按规矩,而是怎么赢怎么来了。

曹刿胜利了,却违背了当时周礼规定下的战场规则,虽然赢了,却把鲁国推向了在诸侯国眼中是不讲武德的存在,鲁国可是奉行周礼、恪守礼教为立国之本的国家。鲁国这场战争完全是在作弊,曹刿是一个不讲武德的年轻人。

打赢了仗,却输了名声。

鲁国的内部其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国力的提升。鲁国的政治制度,是以诸侯和卿大夫为主,国君的权力很小。这导致了鲁国的政治斗争频繁,国家的统一性和凝聚力不强。鲁国的经济和文化,也没有跟上春秋时代的变化,缺乏创新和进步的动力。

而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治理下,发展迅速,迅速成为了春秋霸主。

管仲不仅改革了法制、农业、财政、军事等方面,还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付周边诸侯国,而近邻鲁国成为重点攻击目标。虽然鲁国在最初的齐鲁长勺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齐国国力逐渐雄厚,重整旗鼓后继续挥军来犯。

鲁庄公命令曹沫(一说曹沫即曹刿)领兵和齐国交战,结果曹沫三战三败,丧师失地。因为屡战屡败,曹沫非常羞愧,主动向鲁庄公请罪。鲁庄公却以“齐鲁强弱悬殊,非战之罪”为理由安慰曹沫,不但没有治他的罪,而且还让他继续做统兵大将。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公元前681年冬(长勺之战三年后),鲁庄公被齐国打怕了,向齐国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邑(今山东聊城东阿)举行会盟,史称“柯邑之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协议之时,一名鲁国大将突然冲上来,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直到齐桓公许诺会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这一名鲁国大将才收手,这个人便是司马迁笔下的五刺客之首——曹沫

有学者认为:古音曹沫和曹刿的发音很接近,所以说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历史学家存疑)。

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按这个观点,曹刿在长勺之战后又一次出奇制胜,只靠一把匕首便要回了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无奈答应。

齐国臣子要求撕毁盟约,发兵伐曹刿、攻鲁国。但管仲建议遵守盟约,避免背叛,这样可以显示齐桓公的信义,使天下诸侯归顺。

齐桓公没有背弃盟约,而是立即下令退军回国。此事引起天下诸侯的尊敬,认为齐桓公信守承诺。随后,齐桓公主持的鄄邑之会、幽地会盟等,诸侯们没有不参加的。阳谷之会、贯泽会盟时,连边远诸侯国也赶来参与。

最终,齐桓公九合诸侯,使东周王朝得以巩固,自己也成为了第一位春秋霸主。史书《春秋·庄公十三年》记载了这次事件,称其为“桓公以信而霸”,齐桓公的信义从“柯邑之盟”开始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曹刿间接促成了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三、学习感悟:

1、了解到曹刿论战(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

所谓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单纯的去看一个事件的本身,更应该去关注、挖掘事件的起因与后果,这样才能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逻辑,避免因一个事件而片面的理解人物和历史。

2、小人物改变历史走向。

曹刿和曹沫为同一个人(存疑),以一己之力改变齐鲁两国历史,历史上不乏此类事件,如:一战爆发导火索是沙拉热窝事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引起的。“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存在,汇聚成大时代的洪流。”

3、复习了初中就学到的成语“一鼓作气”的由来。

还有“‌‌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小惠未编”等成语。

4、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参考:

1、岳麓书社|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

2、浙江教育出版社|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

3、新华出版社|牛冲 校注《注音详解·古文观止》

4、中华书局|葛兆光 戴燕 注解《古文观止》

5、今日头条|棉花读书

6、百度及百度AI助手

7、知乎

8、图片:百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文观止8、《曹刿论战》阅读与赏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