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俞志华 (浙江)
走在浙里,浙里有之江,之江也浙江。
走在浙里,浙里是窗口,向外远眺,远方充满梦想。
大自然用地底下火热的激情,孕育出一个蓬勃向上的世界。万物如春笋用生命的张力,沿大地经脉搏动梦的心跳。树梢上的蝉鸣发着破空的声音,山正起伏腾跃,水也翠绿吸睛。坚韧不屈的疆域,铿锵的脚步走出生活的精彩。站立生命的暖阳,辉映弥新的伟力,执着的圆梦托举起真实的岁月,生活随风向远。翻开唐诗永续浙里富春山居的秀丽长卷。
一条钱塘江,从《山海经》里流出,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已活动在寿昌江畔。江河湖山城,悠悠岁月流泻出“之”字的一个点。“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用什么作砚,惟有西湖,用什么作笔,惟有湖毫。蘸中国五大名墨,用宋体宋韵,点横折捺,将“之”字在浙江大地激扬。东海浪起,钱江潮涌,弄潮儿向潮头立。一阕满江红,唱响春天的故事,慷而慨。
一座大坝,拦出一个千岛湖,汇纳北源横江、渐江、练江。为一方光明,一座狮城静静地沉睡水下,澎湃新安、富春、钱塘,在万家灯火中,伴浪花唱着拍打平仄。一瓶农夫山泉,将钱江源三江的清澈和甘甜搬进千家万户,那水、那千岛湖的鱼头又绽放多少舌尖上的味蕾。一卷新版《富春山居图》,正沿钱江两岸徐徐展开:严子陵还在江边钓台,气定神闲,钓着满目的绿水青山;陶公还在运笔,点出一处又一处的桃花源;李白还在驾舟,晨钟暮鼓,追着月光。“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一把桨,搅动两岸灯火蓝天星辰。
开化,马金溪,一股细流涓涓出,百里金溪桃花源。溪渠塘库砸碗花,古埠古桥古堰坝,云山、镜水、翠岸、金滩,山水相映,中国天然氧吧。一条芹江,从莲花尖曲曲折折,奔开化来,向常山去。莲花的清秀,呼应一个根宫佛国的纯静,让山的坚定,在水的回转中解读其涓涓柔情。一颗青蛳,让你用舌尖品味水的清澈和甘甜;一条水岸,让你用脚步踏出田园的乡愁记忆。下淤水岸、密赛田园、桃源人家,母亲河的灵脉,醍醐了一方火红的高粱。魂化酒魄,窖藏乡愁和梦想,带着醉眼,伫看一处圣地的出尘。洗净月光天光,更显开化的大气,人文的和谐。
始于数字乡村的最佳实践,我走进余东。一条大俱源溪,常山港的支流,深潭、浅滩,流水潺潺。河埠头仍在,捣衣声仍在。岸边的杨柳,在流水中钓着月光;墙上的大公鸡,引颈向天,将乡村从梦中唤醒;一支马良神笔,在农民的手中将山水田野的美升华为艺术。中国乡村美术馆,就坐落在葱茏的溪边。这里的农民用钱江源水调色,水墨丹青将一张纸翻耕。生态、人文、产业,一幅画、一棵树、一口窑、一篮菜、一碗面、一盏茶,用笔、用科技、用数字,一版一版地雕刻、叠加、套色。那粉嫩的色彩,是中国农民心花怒放,在春的田野里尽情表达。
移景柯城区七里乡,那里有条石梁溪,桃源七里,河床卵石,流经15个村庄注入衢江。流激水石精神出,清水绿岸田歌踏。“五水共治”,我仿佛看到一位河长,脚在溪边、河边、江边,心在水脉、文脉、水乡。每天用浸满汗水的外套,清洗水的内衣,那充满活力的曼妙躯体,唤醒一座座堰坝、古桥,流出一个个历史古典,激活一家家民宿、农家乐。“一带一道十八景”,“衢州有礼”,一朵朵迎宾花在三衢道中摇曳,点缀着绿野、春野。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闹翻一条婺江走了。金华古子城里,一座天国的侍王府大门仍开着。“邹鲁”南渡,婺江又流出一张理学之邦的名片。婺学、浙学遗风默默,四先生的豆灯,还在摇曳北山的茅屋、草堂。江边的酒坊巷,曾驻18家抗战刊物,呐喊的喉咙里喷着润墨的酒浆;江边的八咏楼,一群文人墨客,还在会文抒情,溯水流三派。让古子城谛听:双溪纳潮,落帆金华;让古子城回望:南岭苍翠,水通南国,“气压江城十四州”。一条婺江,还在尽情地流着。彩虹桥,在茫茫夜色中将人诱惑,中国婺剧院如一只彩蝶,倒映在水面翩翩起舞,一出“婺剧”,让乡音乡韵成为一种惦念。南岸高楼的灯火,点亮五颜六色的生活。移地新建的万佛塔,看到一条水的流向,流向兰江,流向新安江,流向无穷远的世界。
镇海,“海天雄镇”,甬江的出海口,“海上茶瓷之路”启航了一千多年。招宝山下,安远炮台还在静听涛声中的隆隆炮声,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梓荫山麓,我也走过镇中的泮水桥,坐过大成殿,有多少金鲤跃出龙门,弦歌中传着薪火。仁者、智者、勇者、商者,在一条江里,在姚江、甬江、曹娥江相聚的宁波三江口里。
一群“宁波帮”从宁波走出,走向上海,走向世界。老江桥、新江桥,已被海风擦拭出各自的风骨,归航的渔船满载海耕的重量。江面的鸥鸟记着彼岸和故乡,就连叫声听起来也是满口宁波话。啊,宁波帮!故乡太小,装不下你的心大。世界很大,你转了一圈,还是放不下故乡。啊,三江口!宁波的外滩,不息的江水,唱着乡愁的甬叹。一碗咸菜汤,端起浩浩汤汤,诗意般的记忆,沿着三江六岸荡起,外滩黄包车“呱咕呱咕”的喇叭声,咸菜黄鱼汤的“透骨鲜”,足让在外飞了一辈子的父老乡亲,回味!
磐安,“九山半水半分田”。这半水是那么的可贵。当众山谈论众山,这水已流转百杖潭、花溪、十八涡、水下孔、舞龙峡;这水已带着茶香、香菇香、香榧香,带着浙八味,带着一桌的药膳,欢唱着与天台的山水相会,与一条唐诗之路相会。始丰溪边的唐诗码头,一条野渡的舟摇去越来越远。水岸边的柏油路的车轮声,穿山水伴松涛越来越近。码头边的乡村直播间,正用数字化再写“寻何处许多胜景,到此居便是仙缘。”浙里的一群诗人,正为一场“诗与科学”论坛走进安科新村,一个中国的文明村。只为仙缘,只为沿阶登上天台,只为一条诗路走得越远。
嵊州的剡溪,诗人的圣地,谢灵运、李白、杜甫、陆游,醉伏在山水里。“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山居赋》《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月挂在剡溪上空,让世人向天仰望,向水俯首。要俯首的还有一条曹娥江。要仰望的还有一颗星,一颗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跳江救爹的星。君不见,一座曹娥庙,让浪低下了头,水闭上了嘴,默默的轻轻地扛着一个“孝”在庙前走。这条曹娥江,多水库,多水闸,主导一滴水的谋篇布局,献辞于田野的春播秋实,江南的鱼米之乡。让杭州湾闻到桥乡酒乡的酒香;听到戏曲之乡的吟唱;看到书法之乡的水墨;品到茶叶之乡的甘醇。钱塘江的喇叭口,用一线潮列队奔着相迎。
一个“之”字,水路弯弯。流水的光阴为万物等待,流过的记忆会从深沉中醒来。跨湖桥的独木舟,河姆渡的栽培稻,良渚的玉琮,天一阁的藏书,德寿宫的红墙,文明源起一滴水的仁慈。一个“之”字,水路弯弯。洗清溪流山川,奔走沃野平原。百舸争流,鸟飞鱼跃,油菜黄,高梁红,茶园绿,稻菽千重浪 。这“之”字上的一个点,北宋诗人苏东坡,用淤泥和葑草筑起长堤,六桥烟柳,满湖诗情。一群江浙词人,从西溪秋雪庵走出,吟着瑞鹤仙调西溪词,芦花拥着,櫂歌而来; 一群群城乡开拓者,迎朝云,送夕阳,用汗水与时代对话,将梦想变为传奇。
我站在钱塘江边的城市阳台上,身后,似日、月的两座剧场相互对望、对唱;对岸,大莲花、小莲花吹响亚运的号角。时代的强音奏起钱塘江的浪花,一座城的钟灵毓秀伴春江花月夜的诗韵流淌。望着江潮,岁月中潮起潮落;望着城市,高楼上空层层云涛。夜幕下,两岸的高楼如满帆的桅杆,梦的翅膀托起万家灯火。明月玲珑,和风吹过,一江春水浣出一座城崭新的颜容和诗意般的灵动。午夜的江潮带着大海奏出的交响,穿过城市。地平线上,飘来一片鱼肚色的朝云。
我眼前又浮起海岸边大江东的城际轮廓线,随东升的旭日跳动,跳动。跳动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色,还有一条江、一座城、一个村、一片黄土一直跳动着的生命和梦想。
啊,钱塘江,浙里的之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抒情散文——之江之歌,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